
在河北大学这片浸润着青春与理想的热土上,二十四载时光,我完成了人生中的蜕变——从生命科学学院2001级一名怀揣求知热忱的本科生,到站上三尺讲台,逐步成长为“毓秀园丁”,更有幸收获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口中亲切的“欣哥”。于我而言,这远不止是身份更迭,更是生命科学精神的接续传递,更是对母校多年培育的感恩与回报。正是学生们的信任和喜爱,化作我在“传道授业解惑”路上不竭的动力,让我始终保持着初心和热情,也不断追寻着教育的本质与真谛。
作为高校教师,我始终坚信,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,更在于以真诚之心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,用理想之光唤醒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领悟。自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,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便不再是一句箴言,而是融入日常科研、教学与育人工作的行动准则。十余年教育实践中,我常反思育人核心逻辑:教会学生“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”的关联,与培养其处世智慧、生存本领、报国担当及科学思维、问题解决能力,本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。三者层层递进、相互滋养——“做人”是根本,也是做事和做学问的前提,筑牢立身根基;“做事”是实践,锤炼生存与解题能力;“做学问”是升华,激发报国使命感、提升思维素养。唯有先明做人之道、再练做事之能,方能悟透做学问之理。
以“做人”为基,我用课程思政为抓手,打破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壁垒,将铸魂育人融入教学与互动。面对学生困惑,我不是说教,而是通过一对一谈心、结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社会道德案例,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与有效沟通,既解心结,也让“尊重、责任、担当”扎根心底,助其养成得体处世态度。
以“做事”为要,我结合生命科学特性,循序渐进帮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方式,提升生存与问题解决能力。我向学生传递“把一件事做扎实”的理念,鼓励他们摒弃急功近利,不陷入无意义内卷,围绕切实可行的目标稳扎稳打。从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件事到实验方案打磨再到远期目标的推进、实践任务的执行,每一步都强调“过程重于形式”,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做事方法,积累生存智慧。
以“做学问”为翼,我依托第二课堂,为学生搭建理论到科研的桥梁,提供全方位科研训练。从实验设计、操作到结果分析,每个环节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、大胆质疑、动手验证。实验遇瓶颈时,我引导他们从学科交叉、文献溯源等多维度拆解问题,用科学方法突破,让学生在“试错—反思—改进”中积累经验,提升应对挑战能力,更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生物科技卡脖子技术需求相连,激发报国治学热情。
我坚守“立德树人”根本,把“守正创新”贯穿育人全程,传承严谨治学、潜心育人传统,也勇于突破固有模式,在教学方法、科研引路、育人路径等方面创新,致力于给学生提供更有温度、深度与高度的教育。我愿做麦田守望者,守护学生成长;做教育奠基者,以扎实学识为学生未来与教育发展筑牢根基,助他们成长为可堪大用的时代新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