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郭老师,我拿到保研录取通知啦!”“老师,我们的项目在‘挑战杯’省赛中获奖了!”每当手机屏幕弹出这样的消息,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。从教九年,从初登讲台的忐忑,到如今成为学生口中“亦师亦友的引路人”,我始终坚信,教育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,用一份热爱点燃无数份梦想。
在我的课堂上,没有枯燥的“填鸭式”灌输,只有让知识“活”起来的创新实践。记得在《虚拟仪器技术》课程上,我带着大家做了一个“抢答器”,让学生分组设计,从方案讨论、硬件选型到软件编程,每一步都亲自动手。有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,在调试传感器时遇到了瓶颈,连续几天课后都留在实验室钻研。我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,而是指导他查资料、测数据,引导他发现问题所在。当实验成功时,他眼里的光让我至今难忘。后来他在课程总结里写道:“原来课本上的公式,真的能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,郭老师让我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。”
课后,我更愿意做学生的“知心姐姐”。有个学生曾因为考研复习压力大,情绪低落得几乎要放弃。我发现后,主动约他在实验室聊天,听他倾诉复习的焦虑、对未来的迷茫。我没有讲大道理,只是分享了自己当年备考的经历,告诉他 “迷茫是成长的必经之路,重要的是学会在迷茫中坚持”。最终,他成功考上了心仪院校的研究生,复试结束后第一时间跑来告诉我:“老师,谢谢您当初没有让我放弃!”
作为低碳计量团队的骨干,我一直践行“科研反哺教学”的理念,希望把学术前沿的“养分”带给学生。去年,我带领学生开展“空压气品质在线监测仪器设计”课题,从项目申请书的撰写,到实验数据的分析,每一个环节都和学生一起打磨。最终,这个项目不仅顺利完成,还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,学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,学会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,如何在团队协作中突破自我。
九年来,看着学生们从懵懂的大一新生,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“准工程师”。 8人拿到保研资格,11人获评“优秀毕业生”,1人荣获“冀青之星”,20人成功考上研究生,还有更多人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…… 这些成绩,比任何荣誉都更让我骄傲。
有人问我,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?我想,是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,是收到他们成长进步的消息,是成为他们回忆里“那个曾经帮过我一把的老师”。未来,我会继续守在三尺讲台,用热爱与责任,陪更多学生走过逐梦的旅程,做他们永远的“引路人”。